销售热线:400-0875-119
销售热线:400-0978-119

政策法规

各地政策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各地政策

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4-01-10 00:00:00

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rar一、前言
  (一)规划背景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是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2006年,我市在紧密跟踪世界智能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进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南京特色发展道路,完成了《构建智慧城市、引领未来发展》等重要课题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设想。2007年,在我市举办的“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创新”高层论坛上,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随着“智慧地球”新理念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向前推进。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三个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南京”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将其作为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并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确立领先优势的关键战略举措。《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将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作为“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智慧南京”,推进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建成“无线城市”,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
  (二)规划内容
  智慧城市,是网络宽带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端化和应用普及化的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本规划立足南京实际,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智慧南京”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重点对我市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谋划,力求通过高水平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和制度设计,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成为引领“智慧南京”发展的行动纲领。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是2011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四)规划依据
  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5、《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宁委发〔2009〕37号)
7、《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宁政发〔2010〕173号)
8、《市政府关于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08〕200号)
9、《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政务数据中心的意见》(宁政发〔2010〕65号)
10、《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10〕237号)
11、《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宁委发〔2011〕36号)
12、《关于以打造“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意见》(宁委发〔2011〕39号)
13、《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
  二、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南京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个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着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建设在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成为国家“两化融合先行试验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通过“十一五”建设,南京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已建成拥有100多万公里光缆、500G出口链路的城域网。实现城区20M接入,农村8M全覆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131.04亿元,互联网用户达153.8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150.77万户。全面建成以光纤骨干网为主的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平台,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9.5万户,入户率达到93%以上,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108万户。
  无线宽带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南京电信为主体全面推进公众无线接入网络建设,全市WIFI热点已超过1800个,政府机关和宾馆等窗口单位已经率先实现无线宽带接入,主城内休闲场所、商务楼宇等热点区域实现无线宽带基本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无线宽带行业专网建设,试验网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覆盖了包括建邺区在内约155平方公里的面积,并开展了移动警务、应急指挥等应用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技术特点和应用模式已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
  2、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
  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全市具有行政权力的53个政府部门和13个区县均建成权力阳光业务系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全事项上网、全信息覆盖、全过程监控;综合政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实现用户、系统、信息三者之间的协同;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开始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以及治安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另外,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施了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网络服务体系。
  3、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南京的电子制造业与软件产业并驾齐驱,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两化融合”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围绕发展“五大产品群”、培育“九条优势产品链”,切实推进以“液晶谷”、“无线谷”为引导的信息产业“二十大工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450.4亿元。软件业也占了我省的半壁江山,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60.3%。
  4、科教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
  南京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十一五”期间,南京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引导驻宁高等院校调整相应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信息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专业,积极与国际专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培养出大量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二)面临形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特别是“物联网”、“感知中国”等新概念新理论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将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使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城市发展更具活力,已逐步成为国内外主要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1、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为“智慧南京”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这些都为实现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各种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2、国家宏观政策为“智慧南京”建设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上的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发展任务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国家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对“智慧南京”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城市发展新趋势对“智慧南京”建设提出内在需求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南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南京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城市发展新定位也对建设智慧城市提出内在需求。只有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才能实现城市科学协调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4、青奥会举办为“智慧南京”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2014年青奥会将是我市举办的规格最高的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盛会,在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是时代赋予南京发展独一无二的战略机遇,不仅为南京扩大国际影响提供绝佳平台,为南京争取相关战略资源倾斜与发展政策支持提供难得契机,也为在短期内集中力量破解长期困扰发展的重大难题提供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充分发挥青奥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智慧产业及文化体育产业,推动高科技成果在青奥会中应用,广泛普及智能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全力打造“智慧青奥”,并使之成为推动“智慧南京”建设的核心力量。
  5、体制机制和信息安全是“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相当大的挑战。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宁波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地区间竞争态势依然严峻,迫切要求我们抢占先机,率先启动“智慧南京”建设,确保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智慧城市发展所涵盖的传感器、网络、智能处理等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多数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真正把南京建设成为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此外,观念的更新、体制机制的调整是“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挑战。智慧城市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将给我市财政带来一定压力,对创新建设、运营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总体架构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和制度设计,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深化应用为重点,将先进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更准确快捷地配置资源、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创造我市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创新活跃的市场环境、和谐低碳的人居环境,推进我市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提升信息时代的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把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产业和人才优势,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快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使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智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务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流模式,网络化工作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形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时,使南京的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信息化总指数达到86,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和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逐步走出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南京市“十二五”期间“智慧南京”建设主要目标有:
  1、基础设施
  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无线宽带城市和三网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
  2、产业发展
  使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速两化融合,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力争在“十二五”中期,实现软件产业规模“进四争三”的目标,使南京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4000亿元,实现5年翻两番,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
  3、电子政务
  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政务体系,信息化全面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新型电子政务成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手段。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90%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可通过网络办理。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70%。城市管理100%实现网格化。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等一批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完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工程,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成为全国电子政务领先城市。
  4、电子商务
  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企业资源管理、网络营销及综合集成应用,培育50家有重要影响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培育50家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60%以上的大型流通企业;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初步建成国际贸易信息化支撑环境,口岸平均通关时间达到6小时以下,货物平均库存时间降低50%。
  5、电子服务
  营造智慧的人文环境,建成延伸到基层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智慧社区示范区,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应用丰富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提高家庭信息化水平,75%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三)总体架构
  智慧南京建设要抢抓全球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和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多样化发展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概括为“一大平台、三大领域、六大体系”,即以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满足政务、商务、事务三大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体系、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完善智慧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按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第四代无线通信(LTE)”、“下一代互联网(IPV6)”、“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工作,大力扩容互联网出口带宽。
  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下一代互联网架构(IPV6)的推广为契机,积极推动各大运营商加快“光进铜退”进程,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服务能力,为“智慧南京”搭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立基于城域网的地址规划模型,协调各大网络运营企业做好IPV6地址规划工作,开展新一代互联网(IPV6)部署试点,实现新旧网络平滑过渡,为智慧南京的海量信息应用、发挥科研、商业创新价值构建一个灵活、高效、安全、高扩展的网络传输系统。
  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大无线宽带WIFI热点覆盖密度,完善与3G网络的应用融合。加强与中科院的院市合作,加快MIWAVE技术的研发,抓紧在终端设备、系统集成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公安、广电等部门和上海微系统所共同建设宽带无线行业专网,尽快将南京建设成为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的无线宽带城市。通过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带动相关研发机构和产业向“无线谷”聚集,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和技术产业化机制,形成集聚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公共测试平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端通信产业“生态群落”,增强南京无线通信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加快制定我市NGB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相关配套措施,加快升级改造NGB传输骨干网络、NGB业务平台、NGB管理系统(对业务、内容、网络和用户实现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广播电视网络业务跨地区的互通、交换和节目资源的共享,实现高清电视、数字音视频节目、移动多媒体、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业务的集成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入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对城市运行感知监测能力,建立先进的地下管网、交通、电力、供水、供气等行业监测、控制与管理系统,实现管控一体化目标,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可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祥和的城市环境。